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

转载:27日神七飞行三大精彩看点

27日神七飞行三大精彩看点

神七飞行进入第三天的精彩看点,将主要围绕中国人的首次太空出舱活动展开。看点一:航天员轮换休息准备出舱;看点二:中国人首次太空出舱活动;看点三:释放伴飞小卫星。目前神七舱内五星红旗是否带入太空属保密

神七飞天,明天将进行最受瞩目的「太空漫步」,但航太专家指出,「太空漫步」只是一种俗称,严格称「出舱活动」,因为宇航员出舱后不是用脚,而是用手去移动身体。宇航员出舱后分危险,万一回不来就变成「人体卫星」。 

太空人出舱后在太空中,一没有马路无处可走;二处于失重状态,飘来飘去也没法走。宇航员移动身体是靠手、机械臂或载人机动装置,而不是通过脚。为了方便行动,宇宙飞船的里外都安装了一些扶手,宇航员可用手握住一个个扶手来回移动身体。


这次神七出舱活动,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包含行走、操作、拴螺钉、安安装备等方案,都是为了今后创建航天站作准备。

宇航员出舱后的太空服上有一个称作「脐带」的特制绳子,将宇航员与轨道舱接在一起。宇航员在舱外所需要的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都是通过「脐带」由宇宙飞船提供的;二是起保险作用,防止宇航员飘离宇宙飞船太远而回不来。

专家称,宇航员「出舱活动」风险很大、技术难度很高。舱外的太空温差可能相差两百度。太空处于真空状态,没有气压,没有大气层的保护,阳光下温度可以飙升到摄氏一百廿度,而背阴处又能骤降至负一百度,可谓「冰火两重天」。此外,太空中还有强烈的宇宙辐射、大量的微陨尘,对宇航员的身体以及通讯、电子器材都会产生干扰。

宇航员出舱后在太空中辨别方向也是一个难题,由于没有参照物,宇航员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并判断其速度快慢,再加上宇宙飞船和自己都在运动,有时会被搞得晕头转向,很容易丢失在茫茫太空中。

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今日医检确定最终出舱人选


 
手持食品袋的翟志刚在神七轨道舱内进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昨日在北京航天城表示,神七上3名航天员都具备出舱能力,至于最后由谁执行出舱任务,将要经过今天最后一次医学检查确认。

  张建启介绍说,从目前的表现来看,神七上面的3名航天员都可以执行出舱任务。今天,他们将进行最后一次医学检查确认,然后总指挥部将召开会议,听取飞控中心和航天员训练中心的意见,综合决定由哪名航天员出舱。

  昨晚10时44分,航天员已经开始穿舱外航天服进行在轨训练。张建启指出,截止到昨晚,3名航天员已经经过两次医学检查确认,身体状况非常好,心血管、呼吸一切正常。

  张建启介绍说,经过组装测试,显示“飞天”、“海鹰”两套出舱服都十分良好,完全具备出舱条件。对于航天服组装程序比计划慢了一小时,张建启表示,这是由于太空环境和地面不同造成的,但是后面留有多余时间,可以赶上进度。  

航天员出舱全程经历4个阶段8个节点



穿衣



充氧排氮



太空行走



返回



航天员出舱将身着我国研制的舱外航天服 新华社发

东方早报9月27日报道 综合新华社电 传说中的孙悟空轻轻一个筋斗就能翻十万八千里,但航天员在太空中活动的每一步,却一点也不简单。航天员26日进行哪些出舱准备?出舱后又会做些什么?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告诉记者,出舱活动分为4个阶段:在轨组装、检查与训练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舱外活动段以及返回过闸段。其中最长的是第一阶段,历时14.5个小时;最危险和最难的,则是舱外活动段。

在这4个阶段中,航天员要经历数百个步骤,其中有8个节点尤为重要,穿衣、开门、行走成为神七航天员出舱活动三大“高难动作”。 

1.穿衣

即首次在太空中穿上舱外航天服。完全“穿好”重量为120公斤的舱外服,要花上好几个小时。飞船发射时,舱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服装,然后把各部分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舱外服,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

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这才算“穿好”了舱外服。在“穿衣”的过程中,两名航天员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进行确认,以确保所有操作万无一失。

这是个非常细致而又累人的活。比如,“舱外服启封”项目分为21个操作单元,其中仅仅是“解开舱外服的包装物”又包含了12个大步骤,每个步骤分为用工具钳剪开固定舱外服的钢丝和带子、用工具卸掉扳手和螺丝等数十个动作。

2.在轨训练

穿上舱外服后,航天员进行移动和各种模拟操作,以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操作的特点——毕竟,地面上用于失重训练的水槽,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失重状态。同时,航天员还要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和手脚的着力点。

在大约100分钟的在轨训练中,航天员要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一遍,以进一步熟悉出舱程序,但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病。这些工作结束后,2名航天员将进行几个小时的休息。

3.搬家

神舟七号的轨道舱既是航天员的生活舱,又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过渡”地带即气闸舱。因此,在进入第二阶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后,航天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返回舱。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饮水嘴、尿液储箱管路、手持摄像机、医学检查用的血乳酸仪,等等。

当然,在“搬家”完成后,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必须关上,否则,返回舱也成了真空、低压的“太空舱”了。

4.泄压

航天员再次穿上舱外服后,需要检查服装和舱对接系统的状态及气密性。在舱外服加压的过程中,轨道舱慢慢泄压。轨道舱气压泄至3千帕时,舱外服与飞船的气液组合连接器断开,服装转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却。此时,舱外服里的压力是40千帕——这是人体能够承受而又保证灵活性与气密性的压力值,轨道舱则逐步接近真空。

5.开门

轨道舱气压降至2千帕左右,就可以开门了,航天员进入第三阶段——出舱活动。在太空中开门,讲究不少。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了,再把门完全打开。碰上打不开的情况,就得用一个类似于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打开门、出舱之前,航天员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最为困难的是,航天员始终需要用一只手固定身体,上述动作都是单手来进行的。在失重模拟水槽中训练时,神七航天员的开门时间从最初的5分钟逐渐缩短到1分钟。不过,神七飞行是航天员第一次在真正的失重和真空环境中开启飞船舱门,因此,开门时间没有规定。

6.出舱取实验材料

头先脚后,是航天员出舱的“标准动作”。按照计划,出舱航天员半个身子探出去后,首先要对着推进舱上的摄像头“打招呼”,然后取下放置在轨道舱外壁上的固体润滑材料,递给舱里的航天员。固体润滑材料是在飞船发射前安装在飞船舱壁上的,至航天员出舱取回时,材料预计共在外太空暴露40个小时以上。国外经验表明,暴露40小时以上即可获得试验效果。

7.太空行走

实验材料递入舱内后,出舱航天员将沿着轨道舱壁行走。他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连,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对于太空行走,挂钩严格地交替换位,是一条最最重要的“军规”,否则,航天员就可能脱离母船,成为“太空飞人”。

在失重的环境中,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因此,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太空漫步,不如说是“太空漫移”。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说,出舱行走这件看上去“最浪漫的事”,其实是件最辛苦的事。神七航天员操作的难度和强度,远远大于神五、神六。

8.返回

与出舱相反,航天员在进入轨道舱时,采用脚先头后的姿势。接下来,又是一系列与出舱相反的程序:关舱门,轨道舱复压。直到轨道舱内压力恢复后,航天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

等到轨道舱与返回舱压力确认为一致后,两舱之间的门被打开,出舱活动全部结束。届时,神舟七号的3名航天员,一定会拥抱在一起庆祝胜利。

本版图片:动画截屏图

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转载:2050年人类可能远离死亡获得永生

据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日前对人类未来50年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了预测,这对于人类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命运和未来前途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预测显示,在今后50年的时间里,人类将会实现载人火星探测、在月球定居、建太空工厂、在小行星上采矿、擦除记忆、大脑移植,甚至还能远离死亡获得永生。

  而人们目前经常使用的烟灰缸、邮局、钱包和台式电脑等,则很可能会永远消失。

  以下为科学家们对未来50年的预测

  2010年

  将消失:手写书信;个人隐私;烟灰缸;挤奶工。

  将出现:真假识别器;穿在身上的计算机;梦机器。

  2015年

  将消失:感谢信;陆上电话。

  将出现:人类在月球上定居;专门用来睡觉的宾馆。

  2020年

  将消失:邮局;免费停车;一战幸存者;秘书;DVD;电话簿;“彻底退休”的概念;政府退休金。

  将出现:机器人外科手术;人造眼球。

  2025年

  将消失:台式电脑;周末不工作;马尔代夫。

  将出现:氢燃料充注站;;记忆擦除器;感官互联网。

  2030年

  将消失:高清电视;工会;遗产税;进食午餐;皱纹;整容手术。

  将出现:机器人照料婴儿;记忆增强器;自动驾驶的汽。

  2035年

  将消失:儿童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玩耍;硬币;石油;微软;中产阶级;廉价旅行。

  将出现:根据个人基因定制的食谱;3D打印机;虚拟窗户。

  2040年

  将消失:钞票和钱包;汽油发动机;免费的公共空间;欧盟。

  将出现:在太空中建造工厂;全球货币;电视墙纸。

  2045年

  将消失:垄断;鞋带;英国的君主制;自然分娩。

  将出现:根据污染排放量来征收个人所得税;隐身外衣;人类前往火星。

  2050年

  将消失:家务劳动;永久性失明;Google;二战幸存者;联合国;死亡(除非你想死)。

  将出现:大脑移植;记忆下载;全球身份证;机器人警察。 

2008年9月10日星期三

转载: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第一批图片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第一批图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1日 08:12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第一批图片(图)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第一批图片。被加速的第一批质子以近光速撞进对撞机里的一个被称为瞄准仪的吸纳装置,产生了粒子碎片雨。一个小时后,这个质子束在27公里长的地下通道里跑完了一整圈。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1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昨日正式启动,质子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加速器里跑完了第一圈,产生了第一批图片,这个结果让制造这个机器的科学家兴奋不已。

  在当地时间10时25分,科学家将一个质子束按顺时针送入对撞机。地下通道里有许多被称为瞄准仪的装置,可以每隔几公里对质子束进行调控。当确认他们可以准确地操纵这些质子后,项目负责人埃文斯及其团队依次打开了这些瞄准仪。

  机器运行得比任何人预计得都要好,物理学家们只用了55分钟,便控制着质子束在27公里长的环形地下通道里跑了一圈。整个对撞机运行正常,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但埃文斯表示,现在他还不知道他的团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让质子束循环运行起来。他回忆说:“让质子束在LEPC对撞机里循环运行起来,我们花了整整12个小时。”LEPC对撞机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前身,已于2000年关闭。

  负责CMS和ATLAS两个大型实验的物理学家通过探测器已经看到质子撞向探测器旁边的瞄准仪后粒子四溅的情景。当然,第一天也并非一切顺利,晚上,让环形通道保持低温的部件失灵,物理学家们需要在晚上加班加点,修正故障,以不妨碍第二天的工作,因为通道必须保证足够的低温才能正常运行。(孝文)

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转载:军用四足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居然已经到了实用阶段了。机械上没有问题,下一步就是智能化。
不过对于打仗,可能不需要太聪明的机器人,能够执行简单的命令就行。这样的机器士兵是不是有些可怕?

美研制出军用机械狗叫"大狗" 网路引轰动(组图) 中评社

  香港9月8日电/近日美国官方公布了一段关于军用机械狗的录像,该录像中一只能够在粗糙地面快速跑动,并且能够承受较重负荷的军用机械狗吸引了数百万网民的目光,并且一举在互联网上造成轰动。    

  新华网引述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个形似机械狗的四足机器人被命名为“大狗”(Big dog),由波士顿动力学工程公司(Boston Dynamics)专门为美国军队研究设计。 

  Boston Dynamics公司曾测试过BigDog,这只机器狗与真狗一般大小,它能够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士兵运送弹药、食物和其他物品。其原理是,由汽油机驱动的液压系统能够带动其有关节的四肢运动。陀螺仪和其他传感器帮助机载计算机规划每一步的运动。机器人依靠感觉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如果有一条腿比预期更早地碰到了地面,计算机就会认为它可能踩到了岩石或是山坡,然后Big Dog就会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步伐。 



这个形似机械狗的四足机器人被命名为“大狗”(Big dog),由波士顿动力学工程公司(Boston Dynamics)专门为美国军队研究设计。

  波士顿动力公司主席兼项目经理马可·雷波特说:“内力传感器可探测到地势变化,根据情况做出调整。而当我们‘骚扰’它时,‘大狗’的主动平衡性使其可以保持稳定。”这种平衡性通过四条腿维持,每条腿有三个靠传动装置提供动力的关节,并有一个“弹性”关节。这些关节由一个机载计算机处理器控制。    

  “大狗”项目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资助,该机构希望“大狗”可以在那些军车难以出入的险要地势助士兵一臂之力。另外,地面上士兵往往需要携带40公斤的装备。雷波特说,最新款“大狗”可以攀越35度的斜坡。液压装置由单缸两冲程发动机驱动。它可以承载40多公斤的装备,约相当于其重量的30%。“大狗”还可以自行沿着简单的路线行进,或是被远程控制。    

  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的机器人技术专家达尔文·考德威尔说:“它的确看上去非常引人注目--行动迅速、反应灵敏、动力和智能自动化,且看上去坚固耐用。这是我看到的性能最优越的机器人。不过,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有些方面需谨慎对待。”“大狗”的设计者们表示,将在未来一款“大狗”--V3的每一条腿上多安一个动力关节,因此,V3将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攀越更陡的斜坡以及地势更险峻的路段。



液压装置由单缸两冲程发动机驱动。它可以承载40多公斤的装备,约相当于其重量的30%。

2008年9月7日星期日

转载:最可能毁灭地球的五个科学实验

在新浪的科技频道看到这个,比较有趣,和最近在写的一个小说也有类似的观点,转载过来。
而且这个评论的语言风格属于诙谐一类,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

全文如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8日 07:54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6日报道,大型粒子对撞机将于9月10日正式启动,可是,有少数科学反对这项对撞试验,认为可能形成黑洞,毁灭地球。当然,负责这项工程的科学家已经多次进行安全评估,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现在人们面对的问题是,假如这次对撞是安全的,是否可以确定其他的科学试验也是安全的?答案是否定的,科学家认为,大型科学试验在进行之前,都应该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以下五个试验便具有很大的风险。

  1.重建宇宙大爆炸

  也许令许多科学家感到遗憾的是,宇宙大爆炸发生之时他们尚未出世。地球上曾发生了一个掌握真相所有秘密的事件,可是我们错过了,而我们之所以错过,是因为我们太懒了,以致于在接下来的130亿年里没有得到足够的进化。按照科学家的说法,要解决宇宙诞生之谜,关键就是让一切重来。

  他们向我们保证,假如他们能以非常非常快的速度和力量撞击质子,那么就可以让宇宙大爆炸再次上演。

  实验后果:首先,想象一下核爆炸的景象吧。将这一爆炸规模乘以1200000亿相,接着再乘以无穷大的区域,结果也仅相当于宇宙大爆炸强度的八分之一。尽管如此,科学家仍相信他们可以将大爆炸装在锥形烧瓶中,只要他们记得用塞子将它堵上。

  想象一下,你将一辆大型油罐车停在儿童医院外面的镜头。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但你相当自信,里面要么是治疗癌症的良方,要么是2万加仑的爆炸性硝化甘油。若想找到答案,那么你必须用AK-47对油罐车进行扫射。后果会怎样呢?

  目前进展:大型强子对撞机不仅是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粒子加速器,且是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东西。科学家最初计划在2005年启动大型强子对撞机,但因种种原因,启动时间推迟至2008年9月,它将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对17英里周长内的小物体进行轰击,接着将这一过程中生成的物质粉碎,观测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在于,即便是理论家也不清楚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就是他们为何首先从事这项研究,为何有人为了停止这项实验一纸诉状将他们告上法庭。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的科学家坚称,实验没有任何危险,并预测观测结果将令科学发生革命性变化,将我们送入知识的黄金时代,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在这种实验中幸存下来。

  危险指数:3

  专家向我们保证,依据他们对科学的了解,世界末日到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专家还称,大型强子对撞机将彻底改变我们对科学的认识。所以,他们也许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可以了解到的一个全新知识是,它可以将整个星球变成一团粒子云。

  2.量子芝诺效应(quantum zeno effect)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扫描宇宙寻找某种奇异的反重力物质——他们称之为“暗能量”的神秘物质。他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了,这可能以付出我们灵魂为代价。

  量子物理学将要掌控日常物理学特征,正如大卫·林奇(David Lynch)执导的影片一定会成为主流卖座大片一样。我们是在谈论同时在两个地点若隐若现的粒子,毋庸置疑,最奇怪的地方是量子芝诺效应,该理论指出观测和测量粒子会改变它们的特性,特别是会改变它们衰减的速率。如何改变?没人知道答案。很显然,它是最有可能证明“黑色魔力”(black magic)存在的科学了。

  实验后果:按照一位知名科学家的理论,仅仅是观测暗能量而引起的变化,都有可能造成它垮塌,对宇宙造成冲击。但科学家们太渴望证明暗能量的存在了,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迫不急待地观测暗能量。

  目前进展:科学家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Krauss)教授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可能已在进行当中。显然,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科学家在首次捕捉一些暗能量的时候,看到有一堆物质在太空中爆炸。这可能将宇宙置入一种特定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它可能或不可能在特定瞬间内像肥皂泡一样爆裂。仅仅是因为我们不停地看它。

  危险指数:3

  这种理论正确吗?你可以说这是无聊的人在胡说八道。不过,他可能是这个国家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已就这一主题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文和书籍。其中一部就是《星舰迷航记的物理学》(The Physics of Star Trek),既然我们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那么我们相信他从《下一代》(The Next Generation)的情节中窃取了这个荒唐的故事。

  3. 怪物质

  我们可能已经注意到,科学的世界存在一些不可思议的怪分子,例如所谓的“怪物质”。之所以有“怪物”一说是因为这是很多基本理论无法解释。而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就在于:很多有关事物真相的基本理论均建立在数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而不是来源于实际的观察。

  从理论上说,怪物质可能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但我们从没有见过它们的庐山真面目。迄今为止,至少已经有一名科学家表示,如果能够亲眼看到怪物,我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尖叫,而后便是永不休止的尖叫。作为怪物之一的怪物质是假设中一种由夸克构成的物质。夸克是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它的“渺小”甚至超过我们想象。

  实验后果:有关怪物质的假设有两个。一个是,这种物质可能在会在出现后不到一秒钟就马上消失;另一个是,这种物质非常稳定,能够将接触到的原子转变成更为怪异的物质。但至于到底哪种假设成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这是怪物质的地盘,自然由它们说了算。有理论认为,宇宙中存在完全由怪物质构成的恒星,一旦接触到这种怪物质的微小碎片,所有的一切就面临“下地狱”的厄运。

  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大胆设想,如果地球上出现非常稳定的怪物质并开始与正常物质发生反应,我们所有人将一同去见上帝。传说中的麦达斯王有点石成金的神奇能力,而可怕的怪物质的却是“点正成怪”。怪物质会首先将你“同化”,在此之后,你又会将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变成怪物质。而在发现这可怕的一幕前,整个世界已经完全“怪化”了,这全都是你一个人的错。

  目前进展:幸运的是,怪物质只能在高能粒子碰撞中产生,类似这样的碰撞还没有发生过一次。说到这,读者的脑海中一定闪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它不就是高能粒子碰撞的制造者吗?事情是这样的,参与大量强子对撞机的科学家认为,在让原子相互撞击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很多怪异的事情,产生怪物质就是其中一个。这也就是为什么科学家在撰写论文时使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会摧毁我们的行星吗?”这样令人胆战心惊的字眼儿。对于大型强子对撞机,我们也只能在担忧中等待,希望能够在顺利完成碰撞试验的同时,不会杀死你以及你关心的每一个人。

危险指数:5

  科学家在回应怪物质问题时表示,如果真的产生怪物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只能说明怪物质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原因很简单:大气层中每秒钟会发生无数次类似反应。虽然科学家这么说,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这种花言巧语不过是为了避开上面提到的假设。他们心里很清楚,如果事实证明他们大错特错,也不会有任何人站出来控诉他们。

  4.时光旅行

  关于时光放行的故事已有很多,而且几乎每个故事都包含某种灾难或不愉快的结局。当然,许多物理学家认为,时光旅行根本不可能发生,而且宇宙的真实存在证明了这一点。此外,如果人类将来证明时光旅行可行的话,那么穿越时空的人又在哪里呢?

  不过,也有一种似乎有几分道理的观点存,那就是我们可以研制出一个时光穿梭机来完成这项任务。或许只有等到这项技术真正存在的时候你才能回到过去或进入未来,在未来世界,你将会看到盘旋的滑板和飞翔的蒸汽火车。

  实验后果:当然,宇宙惩罚我们胆敢违背规律、因果最基本的原则的方式有很多。在我们第一次听说时光旅行之前,我们连想都不敢想。但有人推测,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尝试可能会导致世界爆炸、瓦解、缩成一个奇点,或干脆消失。

  在遥远的未来,当恒星耗尽能量,行星偏离轨道,人类的后代将面临灭亡,如果他们进入一台被诅咒的时光旅行机器,他们可能会开骂然后回到历史上一个更舒适的点。

  大批来自未来世界的难民可能会在现在这个繁华的世界安家,在这个世界再次终结之前,他们决定再利用时空穿梭机换个地方,如此反复。在我们接通第一台时空穿梭机的那一刻,我们的世界将变成无数来自未来世界的难民的家。你来算算。

  目前进展:先看看大型强子对撞机吧。大型强子对撞机可能摧毁这个世界的情形似乎有很多种,但时空穿梭呢?据一些俄罗斯科学家介绍,这种可能性同样存在。当然,目前还没有启动任何计划探究时空穿梭机的研制,但谁说它肯定是有意造的?青霉素的发现完全是个意外。

  有人推测,未来人类可以操纵用于时空穿梭目的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可能会用它高能量的碰撞打开虫孔。显然,瑞士的那帮书呆子在接通时空穿梭机的一刻却发现赤身裸体的阿诺德·施瓦辛格向他们要衣服也是有可能的。

  危险指数:7

  你可能在想“如果我们得到一台时空穿梭机,并认识到它将摧毁这个世界,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及时回到过去并毁掉那台时空穿梭机!就这么简单!”不过,如果我们毁掉了那台时空穿梭机,我们就不能及时回到过去,所以穿梭机仍会完好无损,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利用它回到过去……该死的科学。

  5.纳米技术

  人们研发新技术的目的是让东西变得越来越小,现在这些技术已经可以制作出世界上最小的东西。借助纳米技术制成的机器人不比一个分子大,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能这样做

  设想将数百万个微型机器放入人的血流中,让它们攻击癌细胞,或者利用小型移相器抗击艾滋病毒。设想利用一群小型清洁机器人吃掉河流中的污染物,或者利用微型工业机器人,在短时间内用分子制造出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然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你如何制造出数万亿个这种小型机器人。其实方法很简单,你只要教它们如何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像细胞一样复制自己。如果有一百万个这种小东西,不难想象一定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纳米技术之父埃里克·德雷克斯勒提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有关世界末日设想的数字。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纳米机器人或许更像细胞终结者,它们比大自然的创造物更加先进。它们会在一夜间彻底战败有机生命,遵循进化论的规则消灭所有有机生命。

  我们曾提出一种极端假设,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灰雾(gray goo)”问题,这个问题指的是,机器人的自我复制开始失控,最后世界上幸存下来的只有大量这种微型机器人,科学家想象,这些机器人看起来就像一堆灰雾漂浮在空中。

  实验后果:假设你与一位不可思议的怪物见面,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他提出给你修了房子,并给你增加了一个房间。于是你将他带回家,然而他突然吃掉你的住宅,吐出更多怪物,这些怪物动手将你杀掉。

  目前进展:科学家向我们担保,我们在20年内就能制造出完全受控的致命蜂群,或许我们在2010年就能实现这个目标。现在他们正在制造一些被称作“装配工”的东西,这些“装配工”将生产数万亿个纳米机器,并指挥这些机器人消灭掉遇到的所有东西。

  危险指数:10

  可以避免我们在几年内陷入“灰雾”僵局的唯一东西是,大型强子对撞机赶在“灰雾”之前将我们灭掉。(孝文)

2008年9月3日星期三

灰客和黑客

在追踪灰影子里边,我虚构了一个名词:灰客。我想这个词用来描述这样的人群是非常合适的:本身并没有多少高深的技术,却使用一些傻瓜式黑客软件来进行一些至少是不道德的勾当(也许在法律上,这些地带仍旧是灰色的)。
这些人没有黑客那样的技术水准,从成色上说,差了不是一星半点;而他们的行为,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灰客这个词,将是对他们的生动描述。
没有办法预计这个词会不会流行,如果流行起来,作为首创者,将感到非常自豪。

试用Google浏览器之后的散发思考


今天看到google浏览器发布的消息,就去下载了一个.装上试了试,界面还不错.
据说这个浏览器具有"沙盒"功能,也就是提供一个虚拟机,从网页看来,这个虚拟机就是一台计算机,而事实上的计算机就被屏蔽了.又据说java就是为了这种目的而开发的编程语言。
另外,有一种现象叫做虚拟机逃逸。这个名词非常具有科幻色彩。浏览器会提供一层保护,如果这层保护没有起作用,本来应该局限在虚拟机范围内的访问侵入计算机本身,就叫做虚拟机逃逸。这种描述通俗而且富于演义色彩,但实际过程一定是相当地乏味。就像传说,经过语言的传承,真实的东西早已经模糊,留给人们的是故事——而任何故事,经由叙述,必然距离真实有了一段距离。然而,人们总是愿意在这样的虚构和夸大中消耗时间。三国演义是历史悠久的例子,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最近的例子,一些伟大的科幻小说是欧美的例子。
反过来说,故事如何能吸引人看?答案是必须像是真的,或者说是人们感觉中的真实。科幻小说的创作必须拥有一些真实的东西,故事的逻辑,人物的语言,还有科学原理,这些东西必然要符合“真实”才行。如何在这种真实上,拿出吸引人的东西,才是最大的考验。
不知道将来的小说能写成什么样。至少,这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