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

五行传说


这是一个叙述性的故事。叙述的东西是汉字。最初的本意是想让人看看汉字的力量(特殊的象形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图腾的含义)。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纽带而存在。在五行传说的宇宙航行中,各种各样的人类彼此独立发展,然而他们仍旧通过汉字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含义。

当然这仍旧是一个科幻故事。科幻内容可以看作追光逐影的一个注脚,讲述的是人类在宇宙间如何旅行。因为主要的目的是附会汉字的含义,所以这个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叙述性很多,看起来是有些闷的。不过,如果放在整个系列中,这个弱点会改善很多。

这是给编辑写的话:

五行传说是纯粹给我们的汉字张目。整个文章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汉字从思上联系着我们和祖先,它以简洁优美的形式一代代地传递着某些东西。那些关于未来的设想,其实只是一个幌子,当然这个幌子也是湿婆系列里不可缺少的一环。

-------------------------------------------------

五行传说

 

古往今来,有很多故事。某些故事被人遗忘,消失了,就像烟尘消散在空气中,只留下若有若无一丝气味。也有些故事流传下来,从一台电脑传送到另一台电脑,从一个人转述给另一个人,然后在飞船之间流传,在那些充满斗争和艰辛,颠沛流离的旅途中扭曲变形,掺入各种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想象,最后变成了传说。你要知道,你所听到的,并不是当时所发生的,而是传说。但是,至少你可以明白,在那时,那个地方,发生了一些影响重大的事,沉淀在种族记忆里,一遍又一遍地被讲述。哪怕最失真的记忆,最荒诞的传说,也值得你好好咀嚼,体味,因为那是人们在努力回忆——遥远遥远的过去。

今天你听到的一切,必须牢牢记在心底里。它包括着过去,现在,将来,宇宙,生命……还有我们——人类。

 

沙达克停顿一下,感应着孩子的思维,他传递了一个符号,那是一个简单的字——金。

这个字漂浮在数据流的汪洋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引起孩子的注意。各种各样关于这个字的东西信息蜂拥而来。

某些信息在被梳理之前毫无价值,另一些则在梳理之后无足轻重。只需要复制几个巨库,你就可以得到前辈的所有知识,然而你必须用某种方式来理解它。

在你完全独立之前理解它。

金。

这个字有漫长的历史,和我们的种族一样悠久而古老。我们的种族从古老星球的动物界进化而来,也许已经有六百万年,或者七百万年。在古老星球上,形形色色的动物为了生存而变得更快,更强壮,或者用巧妙的方式进行伪装,用各种化学物质来保护自己……它们都曾经成功过,然后归于失败,湮没在古老星球遥远的过往中,只留下化石和标本。只有我们的祖先避免了失败,离开了古老星球成为宇宙居民,从古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金这个字,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2009年4月9日星期四

最近的写作更新


很久没有更新博客。一直在写,然而都没有发表。不过已经说要发表。两篇文章如下:

《追光逐影》: 大概三万字左右。一个宇宙尺度的故事。湿婆之舞系列。科幻世界下一本增刊应该会发。这个文章去年6月份写完。和五行传说一起交的稿。

《十七号塔台》:大概两万字,一个关于机器智能的故事,可能星云了。去年底写完的。

简单看了一下,发现写作的效率还真是低。一年的时间,也就写了6万字。这样子是不行地!

给自己加点油!加油加油加油!




2008年11月2日星期日

ZT:揭秘世界首个鼠脑机器人:一颗鼠脑的充实生活(图) 综合新闻

揭秘世界首个鼠脑机器人:一颗鼠脑的充实生活(图) 综合新闻

  往人身上植入芯片,换机器手臂,意念控制机器,这些想法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今年8月,英国里丁大学的工程系统学院宣布,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生物脑控制的机器人:一只鼠脑机器人!

  人工智能这个“人工”要如何实现,以前只想着怎么让电路像人一样思考,这在人脑的运行机制还没搞懂的时候,简直就是做梦。回过头来想一想,能不能直接把人脑接到电路上呢?这样就能直接看到它们是如何协作的。但是不必真找一个活人的脑子,老鼠的就可以,效果都一样,只需要6位数的神经元,第一步先看看它们会做什么再说。

  鼠脑机器人vs无头苍蝇

  听到鼠脑机器人的名字,立即就有人吸一口凉气:如果鼠脑拥有了机器人的强大力量,会不会向人类讨还血债,凭着它在实验室里牺牲的千万同胞的名义?如果他走进凯文•沃维克(Kevin Warwick)教授的实验室看一眼,就不会在有这样的担心了。所谓的鼠脑机器人,不过是个红绿色的小方盒子,在一张餐桌大小的场地上时而前进,时而折返,看起来比街头卖的电动玩具汽车还要粗糙得多,走起路来像只没头苍蝇——它跟苍蝇也就一个水平。苍蝇的"脑"中有10万个神经元,在这一位鼠脑机器人“ 米特•格登”(Meet Gordon)的“脑”里面,大概也只有5-10万个老鼠胚胎中提取出的神经元,而一只真正的老鼠有500万个神经元,人类有1000亿个。看上去,“米特•格登”似乎不能完成任何有用的任务,事实上它的确不能。那么为什么要把它制造出来呢?这要从它的设计者沃维克教授说起。

 
750) this.width=750">

鼠脑机器人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科幻电影中那些科学怪人或者疯狂教授,那么一定就是这位沃维克教授。他最大的一个研究兴趣,就是将人和机器连起来,而且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品。2002年他写了那本著名的《我,半机械人》(I, Cyborg)。Cyborg这个名字至今还有许多不同的翻译,有的译为改造人、生化人、自动控制人,有的就直接译成“赛伯格”。它指的是这样一种人类,他们身体上不可缺少的某些部分,已经换成了机器零件,沃维克教授自己就是如此。按照他的说法,从1998年起,他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赛伯格",因为他往自己手臂中植入了一块芯片,从此以后可以用意念直接控制机械手臂,甚至能通过互联网遥控千里之外的机械手抓握一颗葡萄。这个研究领域被叫做"人-计算机界面",沃维克教授认为,这是人类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

  沃维克教授的另一个研究兴趣,是制造一种能自己适应环境的机器人,它会自己从挫折中学习。这种机器人的头脑中没有多少预设的程序,就像休谟所说的是“一张白纸”。它用计算机模拟神经网络的运作,像真正的生物一样,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他的实验团队观察到了很多有趣的学习和适应行为,据说还有过一个机器人,因为无法适应纷繁复杂的环境,“绝望”以至“自杀身亡”。

  老鼠的蓝牙躯体

  鼠脑机器人就是这两个想法的交汇点。之所以要制作“格登”,就是为了研究动物生存的奥秘:生物脑怎样学习适应环境。活的小白鼠能够学习走迷宫,沃维克教授的机器人也会学习,但是这是不是真的是一回事呢?不如把鼠脑放到机器人上面试一试。

  准确地说,这一片鼠脑并不是真的放在机器人头顶上到处乱转:没有必要这样麻烦,遥控就可以了。鼠脑的切片安放在一个巴掌大的培养皿中央,它叫做 “多电极矩阵(MEA)”,有60×60=3600根电极和脑切片相连,像是一块特别大的CPU。这是鼠脑和机器相交流的关键部件,每个电极都可以捕捉神经元的电信号,也能向神经元放出电刺激。神经元和机器的差别就在这里弥合了。但是在神经生物学实验用的MEA中,神经元只能存活几个小时,然后因为缺乏营养而凋亡。但是“格登”的学习历程需要数十天的时间。在沃维克教授的实验室里,MEA得到不断输入的营养液,就像脑血管一样不断的输送氧气和养料,能够让切片中的脑细胞存活好几个月。MEA被放置在恒温箱中保存,电极信号则通过蓝牙无线电与机器躯体沟通。

  格登的躯体虽然简陋,却是实实在在的身体,既有运动器官——一对,也有感觉器官——安装在四个侧面上的感应器,一旦格登撞到了场地四周的墙壁,感应器就产生电信号。哇呀!疼!如果它会说话的话,也许就是这样的惊呼。

 一颗鼠脑的充实生活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痛觉,不像之前的研究,例如2003年美国亚特兰大和澳大利亚珀斯的一群研究人员,让MEA中的脑细胞控制三支彩色铅笔,模仿艺术家作画,或者是2004年弗罗里达大学的研究者,用MEA中的鼠脑来进行F-22战斗机的模拟飞行。它们都是虚拟世界中的虚空,需要人施加额外的刺激让神经元保持活跃。

  如果没有电信号输入,即使养料供应充分,神经元也会很快凋亡。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思而不学则惘”,没有环境的信号刺激,脑无法长期运作。就如同阻断了一个人的触觉、视觉、听觉和其他所有感觉,就会让他迅速的精神崩溃。

  但是格登活得很好很充实,根本用不着额外的电刺激。沃维克教授说:“大约24小时内,神经元彼此伸出突触,建立连接。一周之内,我们便可以看到一些自发放电,以及与普通老鼠或人类的大脑类似的活动。”这说明感应器真的就像是格登的感官,而它正在分析来自感官的信息,对这个奇怪的环境进行学习研究:怎样走路才能不碰到墙壁呢?对格登的行走路径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证实格登在慢慢学习一些东西。沃维克教授接下来给自己的任务,就是弄清楚,生物学习行为的基本原理。MEA的电极信号摆在面前,研究起来要比天然的动物容易多了。

  人脑还不如鼠脑

  沃维克教授并不是邪恶的疯狂科学家,接下来的实验也不会使用人脑,即使有志愿者愿意为科研献出脑。这不仅是考虑到伦理的原因,事实上是根本用不着。在格登的研究中,就算用上人脑也不会有任何区别。因为神经元的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电信号。电刺激让神经元突触之间形成连接,于是格登学会了各种动作。

  虽然格登的“感官”和“肢体”都简单到了极点,但是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一切感觉和运动,在脑里都是同样的神经元冲动,既没有一种带颜色的电信号专门来表示视觉,也没有什么带声音的电信号来传递听觉。许多实验早就证实了这一点,威斯康星大学的保罗•巴切•利塔(paul bachy rita)研制的装置,就能让盲人通过舌头感知图像;而普利茅斯大学的亚当•蒙塔顿的Eyeborg还能让色盲者通过耳朵感知颜色。格登和我们的区别,除了神经元的数量差了6个数量级,就是它们的感觉器官非常简单。谁叫它不幸生在了这个狭窄的小盒子里,一辈子也不可能像普通老鼠一样见到太阳照常升起。但是神经元能学习适应这样的感官,掌握生物最本质的能力,就是自己适应环境。

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

转载:27日神七飞行三大精彩看点

27日神七飞行三大精彩看点

神七飞行进入第三天的精彩看点,将主要围绕中国人的首次太空出舱活动展开。看点一:航天员轮换休息准备出舱;看点二:中国人首次太空出舱活动;看点三:释放伴飞小卫星。目前神七舱内五星红旗是否带入太空属保密

神七飞天,明天将进行最受瞩目的「太空漫步」,但航太专家指出,「太空漫步」只是一种俗称,严格称「出舱活动」,因为宇航员出舱后不是用脚,而是用手去移动身体。宇航员出舱后分危险,万一回不来就变成「人体卫星」。 

太空人出舱后在太空中,一没有马路无处可走;二处于失重状态,飘来飘去也没法走。宇航员移动身体是靠手、机械臂或载人机动装置,而不是通过脚。为了方便行动,宇宙飞船的里外都安装了一些扶手,宇航员可用手握住一个个扶手来回移动身体。


这次神七出舱活动,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包含行走、操作、拴螺钉、安安装备等方案,都是为了今后创建航天站作准备。

宇航员出舱后的太空服上有一个称作「脐带」的特制绳子,将宇航员与轨道舱接在一起。宇航员在舱外所需要的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都是通过「脐带」由宇宙飞船提供的;二是起保险作用,防止宇航员飘离宇宙飞船太远而回不来。

专家称,宇航员「出舱活动」风险很大、技术难度很高。舱外的太空温差可能相差两百度。太空处于真空状态,没有气压,没有大气层的保护,阳光下温度可以飙升到摄氏一百廿度,而背阴处又能骤降至负一百度,可谓「冰火两重天」。此外,太空中还有强烈的宇宙辐射、大量的微陨尘,对宇航员的身体以及通讯、电子器材都会产生干扰。

宇航员出舱后在太空中辨别方向也是一个难题,由于没有参照物,宇航员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并判断其速度快慢,再加上宇宙飞船和自己都在运动,有时会被搞得晕头转向,很容易丢失在茫茫太空中。

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今日医检确定最终出舱人选


 
手持食品袋的翟志刚在神七轨道舱内进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昨日在北京航天城表示,神七上3名航天员都具备出舱能力,至于最后由谁执行出舱任务,将要经过今天最后一次医学检查确认。

  张建启介绍说,从目前的表现来看,神七上面的3名航天员都可以执行出舱任务。今天,他们将进行最后一次医学检查确认,然后总指挥部将召开会议,听取飞控中心和航天员训练中心的意见,综合决定由哪名航天员出舱。

  昨晚10时44分,航天员已经开始穿舱外航天服进行在轨训练。张建启指出,截止到昨晚,3名航天员已经经过两次医学检查确认,身体状况非常好,心血管、呼吸一切正常。

  张建启介绍说,经过组装测试,显示“飞天”、“海鹰”两套出舱服都十分良好,完全具备出舱条件。对于航天服组装程序比计划慢了一小时,张建启表示,这是由于太空环境和地面不同造成的,但是后面留有多余时间,可以赶上进度。  

航天员出舱全程经历4个阶段8个节点



穿衣



充氧排氮



太空行走



返回



航天员出舱将身着我国研制的舱外航天服 新华社发

东方早报9月27日报道 综合新华社电 传说中的孙悟空轻轻一个筋斗就能翻十万八千里,但航天员在太空中活动的每一步,却一点也不简单。航天员26日进行哪些出舱准备?出舱后又会做些什么?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告诉记者,出舱活动分为4个阶段:在轨组装、检查与训练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舱外活动段以及返回过闸段。其中最长的是第一阶段,历时14.5个小时;最危险和最难的,则是舱外活动段。

在这4个阶段中,航天员要经历数百个步骤,其中有8个节点尤为重要,穿衣、开门、行走成为神七航天员出舱活动三大“高难动作”。 

1.穿衣

即首次在太空中穿上舱外航天服。完全“穿好”重量为120公斤的舱外服,要花上好几个小时。飞船发射时,舱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服装,然后把各部分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舱外服,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

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这才算“穿好”了舱外服。在“穿衣”的过程中,两名航天员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进行确认,以确保所有操作万无一失。

这是个非常细致而又累人的活。比如,“舱外服启封”项目分为21个操作单元,其中仅仅是“解开舱外服的包装物”又包含了12个大步骤,每个步骤分为用工具钳剪开固定舱外服的钢丝和带子、用工具卸掉扳手和螺丝等数十个动作。

2.在轨训练

穿上舱外服后,航天员进行移动和各种模拟操作,以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操作的特点——毕竟,地面上用于失重训练的水槽,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失重状态。同时,航天员还要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和手脚的着力点。

在大约100分钟的在轨训练中,航天员要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一遍,以进一步熟悉出舱程序,但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病。这些工作结束后,2名航天员将进行几个小时的休息。

3.搬家

神舟七号的轨道舱既是航天员的生活舱,又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过渡”地带即气闸舱。因此,在进入第二阶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后,航天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返回舱。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饮水嘴、尿液储箱管路、手持摄像机、医学检查用的血乳酸仪,等等。

当然,在“搬家”完成后,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必须关上,否则,返回舱也成了真空、低压的“太空舱”了。

4.泄压

航天员再次穿上舱外服后,需要检查服装和舱对接系统的状态及气密性。在舱外服加压的过程中,轨道舱慢慢泄压。轨道舱气压泄至3千帕时,舱外服与飞船的气液组合连接器断开,服装转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却。此时,舱外服里的压力是40千帕——这是人体能够承受而又保证灵活性与气密性的压力值,轨道舱则逐步接近真空。

5.开门

轨道舱气压降至2千帕左右,就可以开门了,航天员进入第三阶段——出舱活动。在太空中开门,讲究不少。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了,再把门完全打开。碰上打不开的情况,就得用一个类似于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打开门、出舱之前,航天员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最为困难的是,航天员始终需要用一只手固定身体,上述动作都是单手来进行的。在失重模拟水槽中训练时,神七航天员的开门时间从最初的5分钟逐渐缩短到1分钟。不过,神七飞行是航天员第一次在真正的失重和真空环境中开启飞船舱门,因此,开门时间没有规定。

6.出舱取实验材料

头先脚后,是航天员出舱的“标准动作”。按照计划,出舱航天员半个身子探出去后,首先要对着推进舱上的摄像头“打招呼”,然后取下放置在轨道舱外壁上的固体润滑材料,递给舱里的航天员。固体润滑材料是在飞船发射前安装在飞船舱壁上的,至航天员出舱取回时,材料预计共在外太空暴露40个小时以上。国外经验表明,暴露40小时以上即可获得试验效果。

7.太空行走

实验材料递入舱内后,出舱航天员将沿着轨道舱壁行走。他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连,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对于太空行走,挂钩严格地交替换位,是一条最最重要的“军规”,否则,航天员就可能脱离母船,成为“太空飞人”。

在失重的环境中,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因此,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太空漫步,不如说是“太空漫移”。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说,出舱行走这件看上去“最浪漫的事”,其实是件最辛苦的事。神七航天员操作的难度和强度,远远大于神五、神六。

8.返回

与出舱相反,航天员在进入轨道舱时,采用脚先头后的姿势。接下来,又是一系列与出舱相反的程序:关舱门,轨道舱复压。直到轨道舱内压力恢复后,航天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

等到轨道舱与返回舱压力确认为一致后,两舱之间的门被打开,出舱活动全部结束。届时,神舟七号的3名航天员,一定会拥抱在一起庆祝胜利。

本版图片:动画截屏图

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转载:2050年人类可能远离死亡获得永生

据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日前对人类未来50年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了预测,这对于人类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命运和未来前途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预测显示,在今后50年的时间里,人类将会实现载人火星探测、在月球定居、建太空工厂、在小行星上采矿、擦除记忆、大脑移植,甚至还能远离死亡获得永生。

  而人们目前经常使用的烟灰缸、邮局、钱包和台式电脑等,则很可能会永远消失。

  以下为科学家们对未来50年的预测

  2010年

  将消失:手写书信;个人隐私;烟灰缸;挤奶工。

  将出现:真假识别器;穿在身上的计算机;梦机器。

  2015年

  将消失:感谢信;陆上电话。

  将出现:人类在月球上定居;专门用来睡觉的宾馆。

  2020年

  将消失:邮局;免费停车;一战幸存者;秘书;DVD;电话簿;“彻底退休”的概念;政府退休金。

  将出现:机器人外科手术;人造眼球。

  2025年

  将消失:台式电脑;周末不工作;马尔代夫。

  将出现:氢燃料充注站;;记忆擦除器;感官互联网。

  2030年

  将消失:高清电视;工会;遗产税;进食午餐;皱纹;整容手术。

  将出现:机器人照料婴儿;记忆增强器;自动驾驶的汽。

  2035年

  将消失:儿童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玩耍;硬币;石油;微软;中产阶级;廉价旅行。

  将出现:根据个人基因定制的食谱;3D打印机;虚拟窗户。

  2040年

  将消失:钞票和钱包;汽油发动机;免费的公共空间;欧盟。

  将出现:在太空中建造工厂;全球货币;电视墙纸。

  2045年

  将消失:垄断;鞋带;英国的君主制;自然分娩。

  将出现:根据污染排放量来征收个人所得税;隐身外衣;人类前往火星。

  2050年

  将消失:家务劳动;永久性失明;Google;二战幸存者;联合国;死亡(除非你想死)。

  将出现:大脑移植;记忆下载;全球身份证;机器人警察。 

2008年9月10日星期三

转载: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第一批图片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第一批图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1日 08:12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第一批图片(图)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第一批图片。被加速的第一批质子以近光速撞进对撞机里的一个被称为瞄准仪的吸纳装置,产生了粒子碎片雨。一个小时后,这个质子束在27公里长的地下通道里跑完了一整圈。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1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昨日正式启动,质子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加速器里跑完了第一圈,产生了第一批图片,这个结果让制造这个机器的科学家兴奋不已。

  在当地时间10时25分,科学家将一个质子束按顺时针送入对撞机。地下通道里有许多被称为瞄准仪的装置,可以每隔几公里对质子束进行调控。当确认他们可以准确地操纵这些质子后,项目负责人埃文斯及其团队依次打开了这些瞄准仪。

  机器运行得比任何人预计得都要好,物理学家们只用了55分钟,便控制着质子束在27公里长的环形地下通道里跑了一圈。整个对撞机运行正常,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但埃文斯表示,现在他还不知道他的团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让质子束循环运行起来。他回忆说:“让质子束在LEPC对撞机里循环运行起来,我们花了整整12个小时。”LEPC对撞机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前身,已于2000年关闭。

  负责CMS和ATLAS两个大型实验的物理学家通过探测器已经看到质子撞向探测器旁边的瞄准仪后粒子四溅的情景。当然,第一天也并非一切顺利,晚上,让环形通道保持低温的部件失灵,物理学家们需要在晚上加班加点,修正故障,以不妨碍第二天的工作,因为通道必须保证足够的低温才能正常运行。(孝文)

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转载:军用四足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居然已经到了实用阶段了。机械上没有问题,下一步就是智能化。
不过对于打仗,可能不需要太聪明的机器人,能够执行简单的命令就行。这样的机器士兵是不是有些可怕?

美研制出军用机械狗叫"大狗" 网路引轰动(组图) 中评社

  香港9月8日电/近日美国官方公布了一段关于军用机械狗的录像,该录像中一只能够在粗糙地面快速跑动,并且能够承受较重负荷的军用机械狗吸引了数百万网民的目光,并且一举在互联网上造成轰动。    

  新华网引述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个形似机械狗的四足机器人被命名为“大狗”(Big dog),由波士顿动力学工程公司(Boston Dynamics)专门为美国军队研究设计。 

  Boston Dynamics公司曾测试过BigDog,这只机器狗与真狗一般大小,它能够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士兵运送弹药、食物和其他物品。其原理是,由汽油机驱动的液压系统能够带动其有关节的四肢运动。陀螺仪和其他传感器帮助机载计算机规划每一步的运动。机器人依靠感觉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如果有一条腿比预期更早地碰到了地面,计算机就会认为它可能踩到了岩石或是山坡,然后Big Dog就会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步伐。 



这个形似机械狗的四足机器人被命名为“大狗”(Big dog),由波士顿动力学工程公司(Boston Dynamics)专门为美国军队研究设计。

  波士顿动力公司主席兼项目经理马可·雷波特说:“内力传感器可探测到地势变化,根据情况做出调整。而当我们‘骚扰’它时,‘大狗’的主动平衡性使其可以保持稳定。”这种平衡性通过四条腿维持,每条腿有三个靠传动装置提供动力的关节,并有一个“弹性”关节。这些关节由一个机载计算机处理器控制。    

  “大狗”项目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资助,该机构希望“大狗”可以在那些军车难以出入的险要地势助士兵一臂之力。另外,地面上士兵往往需要携带40公斤的装备。雷波特说,最新款“大狗”可以攀越35度的斜坡。液压装置由单缸两冲程发动机驱动。它可以承载40多公斤的装备,约相当于其重量的30%。“大狗”还可以自行沿着简单的路线行进,或是被远程控制。    

  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的机器人技术专家达尔文·考德威尔说:“它的确看上去非常引人注目--行动迅速、反应灵敏、动力和智能自动化,且看上去坚固耐用。这是我看到的性能最优越的机器人。不过,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有些方面需谨慎对待。”“大狗”的设计者们表示,将在未来一款“大狗”--V3的每一条腿上多安一个动力关节,因此,V3将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攀越更陡的斜坡以及地势更险峻的路段。



液压装置由单缸两冲程发动机驱动。它可以承载40多公斤的装备,约相当于其重量的30%。